罗成敏拉着竹筏过河去给村民看病
人物档案 15年用坏44艘竹筏 罗成敏是我市大足区中敖镇洪溪村的乡村医生,今年50岁。 1992年,罗成敏成为一名“卫生员”;1996年,他参加乡村医生培训,两年后参加统一考核拿到了“上岗证”,成为了真真正正的乡村医生,充当起9个社1000多户3000余村民的健康保护神。15年,为给村民看病,他共用坏了44艘竹筏。
最美乡村医生 干了15年竹筏“120”》后续报道 罗成敏是我市大足区中敖镇洪溪村的乡村医生,今年50岁。15年来,为了尽快给3000多村民看病,他划着自制的竹筏出门。 大足区中敖镇洪溪村,位于上游水库深处。乡村医生罗成敏靠着自制的“拉拉渡”竹筏出诊,充当着这里1000多户3000多村民的健康守护神。15年来,拉掉了44艘竹筏。10月27日,本报对此进行报道后,罗成敏获称“最美乡村医生”并引发央视关注。昨晚,他的先进事迹登上《新闻联播》。 乡村医生上了《新闻联播》 昨晚7点21分,央视《新闻联播》以“竹筏上的生命线”为题,对“最美乡村医生”罗成敏的先进事迹进行了专题报道。 罗成敏是大足区洪溪村的一位乡村医生,因为当地修建水库,洪溪村被水分成四个部分。洪溪村的居民大都是6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,大伙有什么事就给罗成敏打电话,他都会上门看病。为了给村民看病,罗成敏自制竹筏,在竹筏上架起了一座生命的桥梁。 “如果不乘坐竹筏,步行绕山走,到病人家最少需要2个小时,太耽误看病时间”,罗成敏表示,一艘小船需要4000元,买不起船的罗成敏就用自家院子的竹子,编起了一个竹筏。 罗成敏一年的收入只有6000多元,同龄的人外出打工,年收入一般都有2万多元,“虽然我之前也到成都打过工,但发现村民们都离不开我,我就回来继续我的乡村医生工作”。 洪溪村村民易金桂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,大家都希望罗成敏一直留在该村,“就当为我们乡亲们做好事”。对此,罗成敏表示,“只要村民相信我,放心把生命交给我,我就一如既往地继续给村民看病”。 10月27日,以《最美乡村医生 干了15年竹筏“120”》为题,对罗成敏的先进事迹进行了大篇幅的专题报道。看到报道后,11月7日,中央电视台邓丽娟等3名记者,专程赶赴大足区中敖镇洪溪村,对乡村医生罗成敏的故事进行了采访。 昨晚,记者电话联系上邓丽娟,她向记者讲述了当时的采访过程。邓丽娟表示,乡村医生罗成敏自制竹筏出诊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他们。随后,她和同事特别制定了专门的采访方案,赶到大足区中敖镇洪溪村,蹲守3天,对罗成敏进行了跟踪采访。 和记者一样,邓丽娟也亲自登上“水上120”进行了切身体验。“当时,正赶上罗成敏还没换新的竹筏”,邓丽娟笑称,“坐在破旧的竹筏上,感觉有一点危险”。 就在邓丽娟等人采访的前一天晚上,罗成敏出诊回来时摔了一跤,扭伤了腰部。邓丽娟告诉记者,就在商报报道后的第二天,罗成敏出诊时也摔了一跤,“出诊箱摔坏了,我们采访时,他右手肘部还有伤疤和淤青”。 其实,对于罗成敏来说,在15年的出诊途中,摔跤是常有的事。而洪溪村居住的多是留守老人,其中瘫痪在床18年的罗中各、半瘫在家9年半的罗成坤等老人,为了及时给他们看病治病,罗成敏哪怕是摔伤了,也得上门就诊。 罗成敏的两个儿子在城里买了房,多次喊他去享福,但他都拒绝了,“我走了,这个村就没有医生给村民看病了,这么多年了,他们离不开我,我也离不开他们”。 “罗成敏的坚守,深深地打动了我们”,邓丽娟说。
连线 罗成敏: 我将一如既往为村民看病 罗成敏所在的洪溪村5社,手机讯号不好。昨晚8点,《新闻联播》播出他的先进事迹半小时后,记者才拨通了他的电话。 “我上了《新闻联播》?”电话那头,罗成敏直称没想到,表示自己太忙,没来得及看《新闻联播》,只记得曾经有央视记者,专程赶来跟踪采访过他,但从来没有想到过会上《新闻联播》。 现在,罗成敏成了名人。但在他自己看来,生活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。只是有时候走在街上,会有其他村的村民问:“你是不是拉竹筏的罗医生?我在报纸和网上都看到过你的新闻了。”对此,罗成敏笑言,被媒体报道后,更多的村民认识了自己,“不管他们认不认识,我依旧只是一名普通的医生”。 “我都50岁的人了,以后还会继续留在洪溪村为乡亲们治病”,罗成敏说,“这份工作我会继续做下去,一直做到走不动了。如果届时有病人上门就诊,我仍会为他治病”。罗成敏表示,他希望村里能有一个自己的接班人,在他不能乘竹筏出诊的时候,能继续拉起这根生命线。 |